是什么就是什么,相信常识
这里回顾一下关于签证申请的事儿,以及由这个事儿引发的一点点人生经验总结。
事1·签字
首先,3月先后申请了NZ和AU的签证,NZ签证在前AU在后,AU的申请材料基本上是NZ的子集。
当时在申请NZ签证的时候,3岁的崽的申请表里有些签名的地方,NZ的移民局网站清晰标注如果孩子太小不能签字,就写”[NAME] is too young to sign”, 我觉得还是很简单直接符合逻辑的。
在AU申请的时候,首先AU的申请系统比NZ的难用太多,这里大部分暂且不表,只说家庭申请这一项,AU并不如NZ一样有主申请人带家庭申请人的方式,而是每个人都要独立申请,那么意味着3岁的崽也需要成为独立申请人,那么各种材料签字之类的就会比NZ多些。同时,AU材料里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在提交材料时,我延续了NZ签证的申请办法,在签名处一律写了”[NAME] is too young to sign”.
事实上,后续AU也没有让我继续补充材料。
事2·cover letter
由于这算是第一次自己申请签证,所以在阅读了官方的申请说明后,还是去小红书瞅了一眼别人的经验,特别是NZ的旅游签笔记。
很多人都说cover letter 要多么动情感人仿佛自己上辈子就是毛利死于土地战争的英烈一般热爱着那片土地。我看了几个例子写的尼玛基本上就像四川牛油火锅那般浓郁丰富。
到我自己写了,我想这样有必要吗?签证官真的会被这种感人肺腑所感动吗?虽然西方世界普遍情感热烈但也不至于这么明显的虚情假意吧。
于是,我自己写的时候,就简述了想带娃去瞅瞅这片纯净的土地,想去给疫情三年的身心做个放松,然后列举了佐证的我意图、经济状况和旅行安排的材料清单。没有什么真挚感情,就是表达期待即可。
事实上,后续NZ直接给我的单次申请批了5年多次,每次半年,算是NZ旅游江湖最高礼仪了。
不恋权威
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种不平等的对立观念,从小填写各种奇奇怪怪的表格的时候仿佛都在进行一次向权威的坦白。
但,实际上,事实就是,当你具备一个基础的思考能力,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从正常渠道接收到的信息,就已经是准确的信息了,以自己准确的理解去完成,就已经是最优完成了,小道消息或过来人经验这种事吧。有点用,但着实没啥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