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书笔记1·小说还能这么写吗?

S03E03

今天工作不忙,捧起了桌子上放置已久的来自C君赠送的一本《鼠疫》,加缪作品。之前看过加缪的《局外人》,深感共情,但也是去年的事了。今年年初定的计划是多看人间之事如美文散文少看神神叨叨如哲学或科普。但还是忍不住翻开了这本《鼠疫》。

看了差不多100页,算是勉强1/3的篇幅,简单记录一下读后感。

神了却也麻了

当然,有人说把1984和鼠疫放在某年的某国,基本上就是写实的社会纪录片。

然而,2025年的我,读到这样的剧情走向之时,只能大致感叹一句加缪你还真是料事如神。至于被料的事,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正常。毕竟,它确确实实已经在某个国家发生过了,然后又被某个国家讳莫如深的努力遗忘了。就像在电梯里忍不住放一个屁,小小的,不臭,但声音婉转悠长,让身边的人不知道该夸你好厉害竟然有如此神功还是骂你电梯里怎么可以放屁,这样的经历,既可以以其轰轰烈烈堪称人生琐事中的无敌高光,又可以因其尴尬程度被列为努力遗忘之事之首。放在现在,作为小说情节亲历者,竟不知如何张嘴。

回到彼时,《鼠疫》发表于1947而《1984》发布于1949,成书于接近80年前信息革命的之前的躁动之时,给新某国成立的献礼之作,竟然可以套入80年后的世界,还真是神奇。202x年回看194x年,基本上等于194x年回头看文艺复兴了吧。

描述者进入叙事

读后感其二,就是TM小说还能这么写?

虽然第三人称描绘小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往往第三人称的描述者并不会在小说中体现出它的存在,它理应是一种小说内容之外的存在,但《鼠疫》中直接原文出现描述者的存在,甚至描述者在小说中直接自称为“描述者”,更甚至在文中大量篇幅是描述者以其特殊的身份视角做了大量的类似学术论文一样的众生心态变迁路径。

这玩意,在我看来,不应该是描述者把这些心态变迁安插在一个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以一种洞穿所有人心智的方式,用诸如“章北海的内心毫无波澜”或者“程心的新仿佛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之类的写法来描绘吗?

但,加缪的写法,就TM堪称神奇,大致意思是先让故事情节在描述者的描述中走一点,然后描述者说“大家先别急,先听我给你们上一课啊,大家看,这种情况呢往往会这样……”

我读书少,第一次读到这样写小说的情况。

但这也使得,有些部分读起来恍然如学术,略有些催困,事实上中午2点左右就被那些情节哄睡着了半个小时。


接着读,有什么后续感想,我再来写。

Written on June 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