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有个小破地坛

小杨公园

01

这几天看史铁生《我与地坛》,一些地方产生了或深或浅的一些共情,虽然我知道以我35岁的年纪应该还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感悟,但毕竟共鸣是真切的,潦草写几笔。

在京10年,我没去过地坛。

我是一个不太爱逛古迹的人,因为我的历史知识实在匮乏,仅勉强可以数得清历史朝代的更迭而已。所以,那些历史遗迹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些造型不入流的建筑而已,并不能真正于我内心展开什么真正的共情。

地坛,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说不知道吧,肯定是知道的,但说知道吧,我也仅仅知道个名字一样,就像史铁生笔下的故乡一样,就那么悬着,忘也忘不掉想也想不起。

02

所以,于我,如果真的能够与史铁生的地坛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小园子”甚至“破园子”的共情的话,我想当属小杨公园了吧。

小杨公园在潮白河边,相比于绿心公园或大运河公园显得低级,应该是几年前的公园大跃进时候征了农民的地修起来又雇农民来维护公园的。人很少,但公园很大。我去那里主要是跑步,3月在那里应该跑了差不多有6-7次吧,每次8公里,合起来差不多也有6-7个小时在里面了。

说起来像史铁生的地坛,并不是抬高了小杨公园的地位,纯在于小杨公园于我的功能,它几乎等于那个破败的地坛对史铁生的功能:冥想。

史铁生或坐在树下,或面对墙壁,或看少数过往的人;我在小杨,慢慢的跑慢慢的看慢慢的想,眼前周遭每次也都是几乎同样的人、同样的树、同样的建筑。

03

几乎每次,都能看到一位民警从南到北的走,他不疾不徐就那么走,也不知道40-50的年龄的他,在走的时候会不会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职业或自己的未来,就像史铁生笔下那个职业女性一般。

几乎每次,都会迎面看到两个30多岁模样的女性结伴走路,边走边聊,聊的东西听不清也不想听,想来也无非是每日那些琐碎,给走路有个打发无聊的事做而已,一边走,那些话就一边落在周围的草地上、泥土里,可能自己也不会在乎。就像史铁生笔下,那个在地坛唱歌的年轻人吧,唱完了,歌声也就落在泥土里了。

几乎每次,都会在我跑到差不多2km的时候,遇到一个衣着并不体面的大爷,大约70岁或以上,骑着一辆三轮,后面拉着应该是他老伴的人,他们由北向南慢慢骑车,一路无言,可能真的可以幸运的一起到那么大的年龄,也不会真的还需要有太多的语言来沟通了吧。就像史铁生笔下那对老夫妇一样,只是,小杨的老夫妇没有他们那么衣着体面。

当然,还会有些其他的人,如楚门世界般,每次都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又默默消失在我喘息又抖动的身后。仿佛,当他们走出我视线外的时候,就再也不存在了一样,也许于他们,我也一样,只不过是一个总在跑步却总也不瘦的NPC而已。

Written on March 28, 2024